哈尔滨10个老地名的由来,每个名字都有一段故事,你知道几个?
历史上的香坊地区,名字称谓颇多,曾有"田家烧锅镇"、"老哈尔滨"(旧哈尔滨)和"上号"之称。
香坊为何称"上号"还有几种传说:一是1932年松花江发大水,道外被淹,群众逃难至香坊,因香坊地势高故称上号,道外称下号;二是中东铁路修建时香坊是堆放建筑材料的地方,因香坊地势高于道里,故称"上号"。
另外,人们还习惯于把香坊东部称东香坊(东号),把香坊西部称西香坊(西号)。上述几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裤裆街
天一街旧称裤裆街,当属哈尔滨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一条街,便是一段历史,而天一街究竟埋藏着多少兴亡之事,只有你亲手叩一叩这条街历史之门才会知道。
裤裆街,顾名思义,这条街是“人”字形,一些当铺、小店就在“人”字形两撇的交点上。这条街由太古街到裤裆街开始分道,一条通往道外边的渡口,一条通往道里的兆麟公园(原有三五渔棚)、九站(原有哨卡一座),这便是裤裆街的由来。
1933年,因“裤裆”二字不雅,改称天一街。如今,天一街早已从市区地图上消失,但那时候人的创业精神、功绩将会永存。
三十六棚
现在人们几乎淡忘了这样一件事:在经纬十二道街到工程街一带,百年前曾有一个让人心寒的名字——三十六棚。三十六棚是老哈尔滨人对铁路车辆厂及其工人住宅区的统称,这里是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遗留下的贫民窟。“三十六棚”,顾名思义就是贫民窟的代称了!
埠头区
埠头区的由来,与俄国人分不开。19世纪末,俄国人在此修建中东铁路,松花江小九站也被正式开辟为码头,所以也称“埠头”!
埠头区还有个俄语名“布里斯坦”,就是“埠头”的外文音译。1946年,埠头区改称道里区。当时就是以中东铁道为界,铁道西部俗称“道里”,由此定名。
桃花巷
在旧社会,哈尔滨市老道外桃花巷,每天晚上都会传出"见客了"的吆喝声,这是妓院的龟奴、老鸨子在"喊堂"(招呼接客)。鼎盛时,哈尔滨曾有烟花女子7000多人,桃花巷等地曾"娼盛"一时,街因人而得名。
地包
“地包小市”,老哈尔滨人没有不知道的,这里是哈尔滨最早的集市,也是老哈尔滨最繁华的地方!
旧时,人们管抚顺一带叫做“地包”,却不是因为这里地势高!“地包”是俄语“机车库”的音译,早些年附近大民兴街有座“莫斯科兵营”,周围慢慢也聚集了很多乡民,形成集市后,人们开始把抚顺街和安宁街一带叫做“小地包”,把铁路车辆段大墙外和锁厂一带叫“大地包”!
安字片、偏脸子
“安静街、安丰街、安宁街、安隆街、安红街、安和街”等25条以“安”字开头的街路,组成了哈尔滨著名的“安字片儿”。“安字片儿”也曾经被老哈尔滨人称为“偏脸子”,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因其大部分街巷偏斜而得名。
“安字片”还是电影《白日焰火》的主要拍摄地。
傅家甸
傅家店(即道外)在哈尔滨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同哈尔滨可相提并论。有句话叫做,“先有傅家甸,后有哈尔滨”。
约在乾隆初年,有山西太原人傅振基迁移到此。随后,又有杨、韩、刘、辛4家佃户来此地定居,这就是五家子的来源。后来,各路移民越来越多,傅家便开办了旅店及食摊。由于傅家是首先来此地落户者,很有影响,于是人们就习惯地以“傅家店”代替了这里的地名,此称呼相沿下来。
1907年,滨江厅知事何厚琦以傅家店的“店”字含义狭小,遂改“傅家店”为“傅家甸”。
三棵树
“三棵树”这个地域名称由来已久。200年前,老太平区还是一片沼泽地和荒草甸子,马家沟河、阿什河流经这里注入松花江,在现今的哈塑料五厂一带自然形成了一个沙土岗。岗上当年生长着枝繁叶茂的三棵老榆树,非常引人注目。
(老三棵树火车站)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当时对东北放荒政策放宽,移民开始不断出现,在这里自然形成了一个村落。人们就把“三棵树”作为这个村屯的名称了。
后来,这里的街道、车站、码头、工厂等,都以“三棵树”命名。为纪念三棵树这一地名启用250余年,人们专门在站前广场栽种了三棵小榆树。
道台府
哈尔滨关道也叫滨江关道衙门,俗称道台府,是哈尔滨当时最高级别行政机构,是中国封建王朝建立的最后一个传统式衙门。
哈尔滨关道是中国传统式建筑于北方地方建筑的混合体,规模庞大,气势巍然,先后有多位行政长官在此办公,“哈尔滨关道”、“道台府”也因而得名。
热门文章
- 旅游攻略
- 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