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莱梅的音乐家
先给大家讲一则童话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鸡、一只猫、一条狗和一头驴。它们年纪太大了,主人想要宰杀它们。四只动物成功出逃后偶然相遇,决定一起去不来梅做城市乐手。
途中它们发现一间森林小屋,四名强盗在屋内大吃大喝。四只动物想把强盗赶走,然后分享餐桌上的食物。它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驴把前腿搭在窗台上,狗跳到驴背上,猫又爬到狗身上,最后公鸡飞起来,落到猫的头上(上图的动作),然后在窗边同时“演奏”起音乐。驴哇呜哇呜吼叫,狗汪汪汪地吠,猫喵呜喵呜叫喊,公鸡尖声啼鸣。紧接着,它们打破窗户,冲进屋里。强盗们以为遇到鬼怪,拼命地逃进森林。四只动物坐到桌子旁边,开始享受桌上丰盛的晚餐。
当晚,一名强盗入屋查探。屋子里一片漆黑,他看到猫幽绿色的眼睛在黑暗中发亮,以为那是火炭,凑上前去想要借此点亮手中的蜡烛。这时候,猫用爪子殴打强盗的脸,接着驴用腿踢他,狗咬他,鸡大声鸣叫,最后强盗逃出了屋子。
这名强盗告诉他的同伙,他被一群怪物围攻,有一个巫婆用指甲抓他,有一位巨人用棍子打他,有一只老虎用牙齿咬他,而最可怕的是有一个魔鬼对着他耳朵尖叫。于是强盗们再也不敢回到小屋,四只动物们则在屋子里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则故事来自格林童话。有趣的是,故事名叫《不莱梅的音乐家》,但音乐家们从没有到达不莱梅。它们在半路就放弃了去不莱梅当音乐家的梦想,享受起安逸的生活。
四只动物年迈弱小,他们代表着社会中的弱者。在童话故事里,弱者(四只动物)只要团结在一起,终将战胜强者(强盗),创造美好的生活。这种乌托邦似的想法,常常会出现在童话里。
关于这则童话的解读有很多。有一种解读在欧洲广泛流传,即《不莱梅的音乐家》其实是一部讽刺不莱梅的作品。驴、猫、狗、鸡只会扯着嗓子乱喊的动物都能在不莱梅成为音乐家,不莱梅简直就是艺术的噩梦。
不莱梅为什么会受人讽刺?
这要从不莱梅加入汉萨同盟开始讲起。
自由与市民权
1260年,不莱梅加入汉萨同盟,贸易之路遍及欧洲,并且逐渐摆脱教会的桎梏。到了十五世纪,不莱梅已经是一座商业繁荣的自由城市。
世界文化遗产不莱梅的市政厅和罗兰石像,以及许多后文会提到的人文遗迹都是源自这段时期。
贸易发展提高商人和市民的地位,同时意味着教会势力的衰落,所以不莱梅引发了欧洲守旧势力的不满。
富裕的商人们需要一个精神的象征,来捍卫城市的自由与独立。他们选中了罗兰圣骑士的传说。
罗兰骑士是查理大帝麾下的十二圣骑士之一。查理大帝挥师讨伐当时被穆斯林占领的西班牙,双方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查理大帝决定议和。但他派去议和的加尼隆伯爵是个两面三刀的叛徒。加尼隆伯爵跟穆斯林密谋,假装接受议和,然后趁机追杀在撤退途中没有防备的查理大帝和法兰克大军。
当时罗兰骑士和其他十二圣骑士率领军队负责殿后的任务,与背信弃义的穆斯林大军拼死一战,最终以十二圣骑士全部战死的代价护佑了法兰克主力安全撤离。曾经有人劝罗兰骑士撤退,但罗兰骑士坚持战斗到底,履行骑士的职责。
后世将罗兰骑士视为自由、勇敢、遵守骑士精神的象征。在中世纪后期,许多德国城市在广场上摆放罗兰雕像,以此挑衅宗教权威。
按照当时的观念,皇帝是自由城市的庇佑者,相反,教皇和教会阻碍城市的发展。罗兰是查理大帝的骑士,摆放罗兰雕像的意义在于,借助皇权挑战教权。
不来梅的罗兰雕像尤其著名,市民们将他竖立在不来梅主教堂的对面,这是对主教的直接挑衅。
中世纪不莱梅教权中心就在这座圣彼得大教堂。据说教堂内部有一座石墨地窖,内藏八具风干的木乃伊。我去的时候教堂没有开门,所以无缘目睹。
与罗兰雕像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不莱梅市政厅,建于1405年,最初是代表自治权的市议会所在地。后来重新装修的时候添加了威悉河文艺复兴风格(又称为“德国文艺复兴风格”)。市政厅正面三个尖角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Zwerchhaus(比较专业的说法就是,传统的立面以尖锐的山墙为终止),Zwerchhaus风格在威悉河沿岸比较常见。
市政厅有一间网红酒窖餐厅(Bremer Ratskeller),有兴趣可以去尝试一下。
不莱梅集市广场上,市政厅、主教堂和商会三足鼎立。不莱梅商会大楼(Schütting)坐落在市政厅对面,已有六百年历史,现在仍然是商会所在地。自从加入汉萨同盟后,商人在不莱梅拥有极高的地位,商业传统从中世纪延续至今。
如果你想参观中世纪晚期的不莱梅街道,那么一定不能错过施诺尔街区(Schnoorviertel)。施诺尔街区始建于十五世纪,是不莱梅最古老的街区,现在被打造为一条文化旅行的商业街。
狭窄的街道像一根绳子,将古老的房屋串在一起,如同把五颜六色的宝石项链挂在不莱梅的脖子上。施诺尔街区隐藏着许多窄巷子,偶尔会钻出一两只可爱的小动物。
老市政厅附近还有一条商业街——箍桶匠街(Böttcherstraße),它的名字可追溯到中世纪,因为曾经有许多箍桶匠在这里生活。箍桶匠街靠近集市广场和市政厅,是不莱梅重要的商业中心。
随着威悉河的河床泥沙淤积日益严重,不莱梅老城不再临海。后来不莱梅从汉诺威王国手里买下一片临海的土地,也就是不莱梅港。不莱梅的商业中心于是从箍桶匠街,转移到新建的不莱梅港。箍桶匠街从此衰落。
Ludwig Roselius从1902年开始,逐渐在箍桶匠街购置产业,并且建造了一座Ludwig Roselius Museum。二战期间,箍桶匠街大部分建筑被摧毁,现在看到的街区基本都是战后重建的。
箍桶匠街时钟会定时演奏音乐,同时自动旋转,每个几分钟切换新的木刻雕像。当整点时分,许多游客挤在箍桶匠街的小广场,欣赏时钟上的雕像。
德国移民的起点站
现在不断接收难民的德国,曾经也是向外移民的大国。不莱梅是德国移民的起点站。
不来梅市从汉诺威王国购买了一座港口,即不莱梅港。这座港口不仅承担着对外贸易的重任,同时将大批的德国人从欧洲移民到新大陆。
不莱梅港雕塑:移民们
自1830年起,大约720万人从不莱梅港出发,朝着新大陆扬帆远航。谁愿意背井离乡到陌生的世界生活?这些德国移民在本国居无所安,饱受贫穷与饥饿,不得已到新大陆碰运气。在远航途中,他们必须面对恶劣的卫生条件和稀少的食物。总而言之,希望与痛苦并存。
新大陆究竟是遍地黄金的天堂,还是另一个魔窟?
1923年,年仅17岁的玛莎·汉纳从不莱梅哈芬上船,只身前往美国。她的爸爸相信,只要到了美国,女儿肯定能嫁给一个牛仔。所以,他在女儿临行前送给她一把洗马刷,他说:“你带上这个吧。我没办法在不莱梅哈芬弄一匹马给你,但是等你到了美国,你肯定会嫁给一个牛仔的。”但玛莎在美国根本没遇上牛仔,1925年,她嫁给了一个德裔面包师,1932年,他们在新泽西州开了一家面包店,然后,玛莎就用这把洗马刷子来刷店里柜台或家里餐桌上的面包屑。
赫伯特·洛鲍尔仍记得1929年11月的那个早晨有多冷,他后悔把那件破大衣给收进了行李箱。“虽然它破得跟马毡子没什么区别,但我们那时候真是一无所有啊。” 那时候,他15岁,被人早早叫醒,来到不莱梅哈芬的哥伦布码头。他也永远忘不了那一路上的风暴折腾,还有五天五夜的漫长煎熬,直到他在第六天凌晨看到纽约和自由女神的灯光。在纽约,赫伯特·洛鲍尔先是进了一家德裔移民的企业,赫德糖果厂,后来一直生活在被称为“小德国”的德裔社区,曼哈顿东侧的汤普金斯广场一带,参加过德国人的德语歌曲合唱团,跟德国同伴一块组过足球俱乐部,42岁的时候在德国路德福音会派的圣保罗教堂按德国传统仪式跟一位德裔新娘结了婚。
德国移民的故事被记录在不莱梅德国移民纪念馆,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话,可以进博物馆参观。
重要的港口城市往往会建造船舶博物馆。不莱梅港的远洋港区,陈列着一排排整齐的船只,它们讲述着不同年代的商贸传奇。
不莱梅船舶博物馆分为室内展和室外展,如果不想买票进入博物馆,可以在室外展参观船只外型。要是想了解更多关于中世纪汉萨同盟的知识,那么必须参观室内展的重要展品 —— 1380年的高舷帆船。
时过境迁,不莱梅反倒成为境外难民申请人数比较多的联邦州。
2018年爆发了联邦移民和难民局不来梅分局(Bremer Außenstelle des Bundesamtes für Migration und Flüchtlinge)贪污事件。不莱梅分局高层收受贿赂、滥用职权,非法批准超过一千起难民申请。这件丑闻让德国难民政策更加备受争议。
不莱梅本地报纸:威悉信使报
标题:不来梅仍然想接收难民
Am besten schneidet bei den 1000 Befragten wie schon im April 2018 das Politikfeld Integration von Flüchtlingen ab. Die Hälfte der Bürger ist damit zufrieden.
截至2018年4月,在1000名受访者中,难民融合程度的评分最高,一半市民对此感到满意。
————来自《威悉信使报》
或许是因为百年移民文化,以及在长期对外贸易中形成的社会氛围,以至不莱梅在对待难民问题上显得比较宽容。
难民问题太过复杂,还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当代人很难对当代产生的问题给出中肯的答案。
在不莱梅旅行中发生的两件小事,让我对这座城市产生最直观的感受。首先是上文提到的,不莱梅港的雕像“Auswanderer(移民们)”。当我看到这座雕像,立刻联想到,不莱梅应该有着深厚的移民文化。
第二件小事,我在海边散步时,遇到三四个陌生人跟我说“Moin(你好)”,有白人,也有中东裔。那时我就想,不莱梅一定座热情洋溢的城市吧。
想阅读更多有趣的文章,请关注公众号:冲向天空的幻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