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7日去梅城红杏坊旅游,在黄泥墩的大路边看到一座江夏堂黄氏古民居,其屋名非常奇特,叫“岁贡第”。从字面上来理解,岁贡一般是指每年向皇帝进贡的意思。
以前梅州(嘉应州)一直是交通闭塞,资源非常贫乏的山区,想向皇帝进贡也没什么东西拿得出手。何来每年向皇帝进贡,有什么东西能让皇帝如此喜欢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黄泥墩老屋附近,以及从黄泥墩回来后我问了好多人,没有一个人听过这个屋名,更没有人知道“岁贡第”屋名的来由。
过去10年,我看过了几百座客家古民居,重复的屋名不少,如“大夫第”、“司马第”、“三省堂”、“光裕楼”、“光裕庐”、“儒林第”、“进士第”等。有些村子一村就有三四个“大夫第”、“司马第”,普通人一看“哇!不得了,这老屋以前出过大官”。
其实在封建社会,特别是清朝,有些地主家庭或经商发了财的商人,会花钱买个官,美其名曰叫“捐官”,这种官只是个虚名,不需要去赴任,也没有任何实权,仅仅是一个名誉,可以在自己房屋的大门上写上“大夫第”、“司马第”、“儒林第”等吓吓人而已,是当时清政府的一种创收手段。
当然,其中有些“大夫第”、“司马第”、“儒林第”等确实祖上有人当了官,而且是等级不是很小的官。
这十年来,“岁贡第”的屋名还是第一次发现,以前连听都没听说过。
查找各类资料后,终于有了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解释。
岁贡,读音suì gòng,收集起来的解释主要有如下几种:
1、古代诸侯或属地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
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
3、岁贡生的简称。明清贡生名目之一,即每年由各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岁贡生有点类似于保送到重点大学读书的保送生。
据此推测:“岁贡第”屋名的来由很可能是该屋曾出过岁贡生,主人为了彰显自己的荣誉,所以就把屋名改为“岁贡第”。与“进士第”、“大夫第”、“司马第”屋名的来由相似。
当然,这只是本人根据所见所闻推测的,真实情况如何暂时还未知,欢迎对古民居有研究的前辈或专家批评指正。